波兰国家介绍

导语
  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语:The Republic Of Poland,中文简称:波兰),古称孛烈儿,是一个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
[波兰国家介绍]专题生成时间为:1447343678
分享专题:
1

历史沿革

  早期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夫舍等部落的联盟。[4]  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

  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

  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992~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建立与统一(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1102~1138年在位)死后,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年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1333~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西波美拉尼亚)与东波莫瑞(东波美拉尼亚)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

  1385年,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为波兰国王。

  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

  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共和国(15世纪中叶-1795年)

  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

  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

  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

  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

  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

  次北方战争(1655~1660年)

  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

  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武装干涉。

  三遭瓜分

  1772年5月,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俄罗斯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士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罗斯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俄罗斯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过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多年之久。[2]

  外族统治(1795-1918年)

  当拿破仑在1805—1807年期间一系列辉煌的战役中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时,波兰人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解放者。拿破仑占领华沙不久,波兰人蜂拥而至,开始支持拿破仑的事业,其中包括在索莫谢拉战役中的波兰枪骑兵团。

  1809年拿破仑一世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作为法兰西的一个卫星国。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

  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

  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

  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

  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

  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罗斯,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5]

  第二共和国(1918-1939年)

  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俄罗斯帝国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

  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

  1920年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

  1920年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

  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二战时期(1939-1944年)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1940年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以建立东方防线为由,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苏、德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

  1943年,由于发生了苏联屠杀波兰军人的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再次和苏联断交。

  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任主席。

  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主权不受苏联侵犯,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人民共和国(1944~1989年)

  1944年7月21日宣布成立,国名是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

  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贝鲁特任总书记。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年),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年)。

  1952年7月22日正式定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是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执政党是波兰统一工人党,首都华沙。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

  1956年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继任书记。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哥穆尔卡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年)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发生罢工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1980年7月,因提高物价导致群众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1980年10月,东欧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在波兰成立,莱赫·瓦文萨当选为团结工会领导人。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更改国徽。波兰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7]

  第三共和国(1989年~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

  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

  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波兰政府继承的是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

  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

  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88人遇难。

2

行政区划

  行政划分

  1998年7月,波兰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全国49个省改为16个省:


波兰地图

  1998年7月,波兰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全国49个省改为16个省库亚维-滨海省 (Kujawsko-Pomorskie)、大波兰省 (Wielkopolskie)、小波兰省 (Małopolskie)、罗兹省 (Łódzkie)、下西里西亚省 (Dolnośląskie)、卢布林省 (Lubelskie)、卢布斯卡省 (Lubuskie)、马佐夫舍省 (Mazowieckie)、奥波莱省 (Opolskie)、波德拉谢省 (Podlaskie)、滨海省 (Pomorskie)、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喀尔巴阡山省(Podkarpackie)、圣十字省 (Świętokrzyskie)、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Warmińsko-Mazurskie)、滨海省 (Zachodniopomorskie)

  同时重新设立县制,由省、乡两级改为省、县、乡三级,共设16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

  1998年10月,全国举行了三级地方自治机构选举。新机制于1999年1月1日启动。

  首都

  华沙(Warsaw),人口171.55万(2012年12月),年平均气温9.6℃。全国大城市华沙,是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位于国内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维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积450平方公里,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

  城市

主要城市
人口(2008)
省份
华沙
1 707 983
马佐夫舍省
克拉科夫
756 441
小波兰省
罗兹
750 125
罗兹省
弗罗茨瓦夫
632 162
下西里西亚省
波兹南
559 458
大波兰省
格但斯克
455 717
滨海省
什切青
407 260
西滨海省
比得哥什
360 142
库亚维-滨海省
卢布林
351 345
卢布林省
卡托维兹
311 179
西里西亚省
比亚韦斯托克
294 265
波德拉谢省
格丁尼亚
249 787
滨海省
琴斯托霍瓦
241 449
西里西亚省
拉多姆
224 501
马佐夫舍省
索斯诺维茨
221 775
西里西亚省
托伦
206 346
库亚维-滨海省
凯尔采
205 665
圣十字省
格利维采
196 968
西里西亚省
扎布热
188 717
西里西亚省
比托姆
184 328
西里西亚省
奥尔什丁
175 843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别尔斯科-比亚瓦
175 476
西里西亚省
热舒夫
173 300
喀尔巴阡山省
鲁达希隆斯卡
144 254
西里西亚省
雷布尼克
141 057
西里西亚省
蒂黑
139 540
西里西亚省
栋布罗瓦古尔尼恰
128 560
西里西亚省
普沃茨克
126 807
马佐夫舍省
奥波莱
126 382
奥波莱省
埃尔布隆格
126 460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大波兰地区戈茹夫
125 360
卢布斯卡省
瓦乌布日赫
122 927
下西里西亚省
弗沃茨瓦韦克
118 160
库亚维-滨海省
绿山城
117 406
卢布斯卡省
塔尔努夫
116 584
小波兰省
霍茹夫
113 469
西里西亚省
卡利什
107 910
大波兰省
科沙林
107 307
西滨海省
莱格尼察
104 754
下西里西亚省
布札希尼
12 315
罗兹省

3

地理环境

  位置

  波兰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或中欧东北部。最南端为北纬49°00′,最北端为北纬54°50′,最东端为东经24°09′,最西端为东经14°08′。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地区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毗邻,西部与德国相连,北临波罗的海并与瑞典和丹麦遥遥相对。南北长649公里,东西相距689公里。边界线总长3538公里,其中海岸线长528公里。

  地形

  波兰地势平坦,国土大部都是平原。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除格但斯克外,缺乏天然良港。位于西北部的什切青亦是波兰重要的港口。波兰东北部的湖区林木茂密,人口较少。在南部,喀尔巴阡山脉构成了波兰同捷克、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的国界。 波兰全境绝大部分为略有起伏的低平原(平均海拔173米),北低南高,北部多冰碛湖,南部有低丘陵,靠近捷边境为苏台德山和贝斯基德山。地势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 。主要山脉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

  水文

  较大河流有维斯瓦河(长1047公里)和奥得河(波兰境内长742公里), 其中维斯瓦河被称为波兰的母亲河。全国99.71%属波罗的海流域,其中维斯瓦河流域占二分之一,奥得河流域占三分之一。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亚尔德维湖,面积109.7平方公里。

  气候

  由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所决定,波兰气候介于东欧大陆性气候和西欧海洋性气候之间,全境基本上属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在通常情况下,波兰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除山区外,年均气温为6~6.8℃。最冷的1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5~-1℃,最热的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7~19℃。而每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约为15℃,最热的地区即南部的西里西亚气温约为19℃;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 4.5℃,最冷的地区即西里西亚的普鲁什库夫气温曾达-40.2℃。冰冻期因地区不同而各异,东北部长达65天,山区超过130天。平原地区寒冷期长达90~130天,山区超过200天。按区域划分,波兰的西部和北部主要属海洋性气候,那里的冬天温和而潮湿,夏天凉爽而多雨;波兰的东部和南部大多属大陆性气候,那里有寒冷的冬天和炎热而干燥的夏天。

  在波兰,春天的初绿即批花蕾和叶芽通常在4月初出现。每年的5月到9月是波兰最美好的季节,既温暖又阳光明媚。9月被誉为“波兰金色的秋天”的开始。到10月、11月,树叶变成黄色、金色、红色,继而纷纷飘落。在波兰,一年中平均有300天是多云的天气。因此,如果按天气状况(如气温)细分的话,波兰则有6个季节,即除了春、夏、秋、冬4个典型的欧洲季节之外,还有“早春”和“早冬”2个季节。

  每年的降水量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南部丘陵地区和山区降水量最多,为1200~1500毫米;中部平原地区降水量最少,约为450~550毫米;一年之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为夏季(5~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40%,主要在南部山区;降水量最少的时节为春夏之交,主要为中部地区。1997年7月,波兰南部地区发生了几百年未有过的特大洪水,包括工业重镇弗罗茨瓦夫市在内的波兰1/5的国土遭洪水侵袭,水灾损失达数十亿美元。这一年,波兰也曾出现多年未遇的严冬寒春,甚至冻死了100多人。另外,据波兰气象与水利研究机构提供的数字,波兰2000年6月的气温异常炎热,6月22日科沃地区的气温高达36.9℃。这也是自1951年以来波兰6月份最高的气温,而且严重干旱,全国多数地区少雨,降雨量仅相当于6月正常雨量的30%~80%,但沿海地区却出现暴雨。

4

国家象征

  国旗

  波兰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8∶5。旗面由上白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国徽

  波兰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绘有一只头戴金冠、舒展双翼的白鹰。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白鹰象征波兰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

  国歌

  《波兰没有灭亡》

  18世纪,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三次瓜分,整个国家沦亡达123年之久。波兰人民决不甘当亡国奴,波兰著名爱国将领董布罗夫斯基在意大利组织志愿兵团,其中的一位指挥员维比茨基写下了著名诗篇《波兰没有灭亡》,用肖邦的《马祖尔卡》舞曲为主旋律,作为波兰军团的战歌。1926年正式定为波兰国歌。

5

旅游景点

  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懂得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因此他们爱林如命。波兰的森林面积为88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30%。初到波兰的人,常常会被这诗情画意般的绿色世界所陶醉。旅游业已成为波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城市有罗兹、波兹南、克拉科夫、什切青、格但斯克等。

  国内许多景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维利奇卡盐矿、奥斯威辛集中营及比亚沃韦扎森林等。此外,波兰还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人文环境著称。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以及现代天文学的创始人哥白尼均出生于波兰,而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音乐界的一大盛事,被誉为世界最具权威的钢琴比赛之一。

世界遗产(至2008年止)
  名称 所在省级行政区 世界遗产类型
1 条顿骑士团城堡 滨海省 文化遗产
2
托伦古城
库亚瓦--波美拉尼亚省 文化遗产
3
华沙历史中心
华沙市 文化遗产
4 比亚沃韦亚森林公园 波德拉斯省 自然遗产
5 穆斯考公园 鲁布斯卡省 自然遗产
6 亚沃尔木结构教堂 下西里西亚省 文化遗产
7 百年厅 下西里西亚省 文化遗产
8 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小波兰省 文化遗产
9 奥斯维辛集中营 小波兰省 文化遗产
10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 小波兰省 文化遗产
11 维利奇卡盐矿 小波兰省 文化遗产
12 罗日努夫木结构教堂 小波兰省 文化遗产
13 扎莫希奇古城 卢布林省 文化遗产

更多专题
留学专题移民专题考试专题院校专题
更多>>往期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