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国家介绍

导语
  丹麦王国(丹麦语:Kongeriget Danmark),简称丹麦,为北欧五国之一,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拥有两个自治领地,一个是法罗群岛,另外一个是格陵兰岛。丹麦本土则包括日德兰半岛、菲因岛、西兰岛及附近岛屿,北部隔北海和波罗的海与瑞典和挪威相望,南部与德国接壤,首都兼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丹麦国家介绍]专题生成时间为:1446908969
分享专题:
1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公元前1万年左右,日德兰半岛开始有人类居住,以狩猎为生。公元前4200年~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这一地区的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垦土地,耕耘农作。公元前4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

  海盗时期

  丹麦人擅长航海,常南下罗马帝国以琥珀、燧石等换取谷物和其他用具。他们往往亦商亦盗,在夏季纠众出海进行抢劫。公元793年丹麦海盗袭击了英格兰的林第斯法恩岛。自此以后,丹麦海盗对英格兰的侵扰规模越来越大。871年丹麦海盗占领伦敦。878年英格兰国王阿尔弗烈德大帝和丹麦海盗媾和,双方平分英格兰,丹麦移民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丹麦区”。1016年丹麦国王克努特大帝攻占英格兰全境,并建立了版图包括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这个帝国在1042年瓦解。

  卡尔马联盟及对外战争

  12世纪中期以后,瓦尔德马一世(1157年~1182年在位)开创了强盛的君主专制封建王朝,通过侵略战争占有爱沙尼亚、易北河以北地区和果特兰岛。1397年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1353年~1412年)主持下召开卡尔马会议,丹麦、瑞典和挪威组成联盟,丹麦处于统治地位。卡尔马联盟前后共维持了126年。原挪威属地格陵兰、法罗群岛转归丹麦管辖。在此期间,丹麦为打破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经济支配权继续对外扩张,经过长期战争并吞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长期战争耗费了丹麦大量财力,导致赋税加重。富豪贵族兼并土地引起农民暴动。14世纪中叶黑死病又夺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为平息不满和动乱,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1448年~1481年在位)于1468年召集了四级会议寻求支持。但是暴动连绵不断,尤其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年~1523年在位)于1520年亲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独立派占领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且屠杀了大批参与叛乱的瑞典贵族,触发了达拉纳起义,1523年丹麦军队战败,瑞典宣布独立。此后,丹麦为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和周围地区同瑞典反复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战争、1611年~1613年的卡尔马战争等,但历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致使疆土日蹙。三十年战争期间,丹麦情况更为不利,1657年全境为瑞典所占领。其后,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亚战争、1709年~1720年北方战争中也败于瑞典。由于国力削弱,丹麦避免卷入当时欧洲大陆的混乱纷争。在七年战争、英法战争(1766年~1783年)以及法国大革命初期丹麦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麦航运业和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商船队仅次于英国居欧洲第二位,并拥有一支规模可观的舰队。16世纪末丹麦成立东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岛和几内亚拥有殖民地。1767年丹麦宣布同俄国、瑞典组成“武装中立同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独善其身,法国大革命期间丹麦再次中立,英国便不宣而战,于1801年发动哥本哈根之战(见彩图)。又于1807年派遣名将霍雷肖·纳尔逊率领的舰队炮轰哥本哈根,丹麦海军全部覆灭。丹麦转而支持拿破仑一世,1807年~1814年期间同法国结盟对抗英国。拿破仑失败后,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又从丹麦手中抢走了挪威。

  资本主义的发展

  连年战乱使丹麦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农业尤烈。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限制地主贵族的特权。丹麦本土在1799年、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在1804年先后将农民的义务劳役制改变为佃赋制,从而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丹麦将西印度和几内亚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纪中叶,财政状况才有所好转。

  由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和普鲁士的直接干涉,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局势动荡不安,1848年爆发起义,要求脱离丹麦并入德意志联邦。丹麦与这两个公国进行了近 3年的战争,最后在普鲁士停止向石勒苏益格进军情况下勉强取得胜利,保住了这两个公国。1864年丹麦宣布将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并使它和荷尔斯泰因分离,普鲁士便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丹麦失败后签署了《维也纳和约》,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割让给普鲁士和奥地利。

  在1848年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民主运动的影响下,丹麦立宪会议颁布了宪法,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改行君主立宪制,并实行有财产限制的普选制。1870年代表富农阶级利益的左翼党成立。1871年丹麦社会民主党成立,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工会组织。19世纪末叶,丹麦工业化迅速发展,造船、电信和制造工业开始具有一定规模。农村村社制为合作社制所取代,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主要农业国之一。

  世界大战时期

  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执行中立政策,后应德国的要求布雷封锁了松德和贝尔特海峡水域。德国投降后,丹麦要求在石勒苏益格举行公民投票解决归属问题。1920年通过公民投票石勒苏益格北部归还丹麦。

  1924年丹麦社会民主党首次单独组成政府。面对棘手的失业问题和经济萧条,社民党政府提不出妥善解决办法,执政两年后被迫辞职。1929年经济大衰退时期,社民党大选获胜,和激进左翼党联合组阁,此后除有几次短暂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党单独或联合组阁。在经济方面,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亦波及丹麦,1933年失业率达40%,政府将货币大幅度贬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国、德国先后签订了农产品协议,并相应调整了农业生产,缓和了经济萧条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政府当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战后时期

  1947年丹麦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丹麦加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月加入欧洲委员会。1950年5月11日丹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丹麦再度修改宪法,规定丹麦为君主立宪国家,议会为一院制。对外积极发展北欧合作。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丹麦女王为玛格丽特二世(1972年登基)。1982年P.H.施吕道任首相。

  2015年3月28日,丹麦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

地理环境

  位置

  丹麦王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日德兰半岛上。东靠波罗的海与俄罗斯隔海相望,西濒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厄勒海峡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部毗连德国。本土由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西兰岛、博恩霍尔姆岛等406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为4309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为其领土的格陵兰岛(面积217.5万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权的法罗群岛(面积为1399平方公里,由21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7314公里。

  自然

  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日德兰半岛西部是起伏低缓的冰水沉积平原,北海沿岸有着宽阔的沙滩,沙丘上长着丛丛灌木。这里海风习习,景色迷人,是旅游度假区。日德兰半岛东部和中部是欧洲研究冰河期沉积地形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广阔的丘陵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东部沿岸夹湾和沟谷横切其中,有些沟谷又宽又长,两壁十分险竣,谷底流淌着弯弯曲曲的河水。东海岸没有直接受到强风浪的冲击,保护得很好,所以形成许多深湾和优良港口,如奥尔堡港、腓物烈港、奥胡斯港等。半岛中部到处是沼泽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气候

  丹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1月-2.4℃ ,8月14.6℃。年均降水量约860毫米。丹麦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冷,大部分地区气候与我国相似。丹麦的气候介于北欧和中欧之间,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到大西洋吹来的西南风影响,丹麦气候冬暖夏凉,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不过15度至17度。

  资源

  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所需煤炭全部靠进口。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估计为2.9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2000亿立方米。1972年起开采石油,2010年产油1232万吨,为欧洲第3 大石油输出国。天然气80.9亿立方米,探明褐煤储量9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48.6万公顷,覆盖率约10%。北海和波罗的海为近海重要渔场。

3

行政区划

  2007年1月1日,丹麦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全国设5个大区、98个市和格陵兰、法罗群岛2个自治领地。

  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也是丹麦王国的领土,但拥有自治权并且享有高度自治,在议会各拥有2席。法罗群岛自行划分为7个郡30个县;格陵兰人口少,没有再划分行政区域。

  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 ,Koebenhavn)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原意为“商人港口”,有自由港和航空港,是世界交通的枢纽,由于统治欧洲时间最久的皇族玛格丽特女皇二世皇族居住于此,因此它还有一个别称——“女皇之城”,人口50.1万(2006年1月),这个城市因丰富的艺术与文化本质而在1996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其他主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包括:奥胡斯、欧登塞和奥尔堡等。

4

国家象征

  国名

  丹麦王国(The Kingdom of Denmark , Kongerig et Danmark )代码DK(DNK)。

  国名释义:在古高德语中,“丹”为“沙滩、森林”之意,“麦”是“土地、国家”之意。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于10分满分中获近8分。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2012年全球腐败印象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丹麦名列。

  国旗

  丹麦国旗是现今仍在使用的国旗之中最为古老、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面,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7∶28。旗地为红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图案,稍偏左侧。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率军对爱沙尼亚异教徒征战。6月15日隆达尼斯战斗中,丹军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麦军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至今每年6月15日,丹麦都要庆祝“国旗日”即“瓦尔德玛日”。

  国徽

  丹麦国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的中心图案是一枚金黄色盾徽,盾面上绘有三头口吐红舌、头戴王冠的蓝色雄狮和九颗血色鸡心,它们象征丹麦古老的文德国的统治者的皇位。文德国是波拉勃斯拉夫人在易北河口与奥德河口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盾徽顶部华丽威严的王冠象征丹麦王国的国王。

  国花

  冬青、木春菊。冬青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Nakai 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辞海上的注释是,依靠另一种生物而生存的生物或从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和组织中摄取养分为生。离开了它寄主它将枯萎成金黄色。

  木春菊又叫茼蒿菊、木茼蒿、东洋菊,也被叫做玛格丽特、少女花、法兰西菊等。是丹麦的国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甚长,自早春至秋季均能开花,因为茎部容易木质化关系, 所以取名木春菊。产于非洲西北部及澳洲、加纳利群岛,为常绿亚灌木,木春菊花期长,枝叶繁茂,花色淡雅,为寒冷地区冬、春季重要盆花,温暖地区可作为花坛和花境材料,用扦插繁殖。

  国鸟

  天鹅。天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类。是体型高大的白色天鹅。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分布在北欧、亚洲北部。繁殖于北方湖泊的苇地。

5

旅游景点

  美人鱼铜像

  “美人鱼”铜像(Little Mermaid)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处的一块巨大鹅卵石上,它是丹麦雕塑家埃德华·埃里克森于1912年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用青铜雕铸的。“小美人鱼”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于1837年所写的一篇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角。铜像于1913年8月23日被安置在哥本哈根港,现已成为丹麦的象征。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决定将美人鱼雕像向深海处搬迁,原因是过多的游客对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坏。

  安徒生博物馆

  安徒生博物馆(H.C Andersson‘s House)位于丹麦菲茵岛中部的奥登塞市区。为纪念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1805年-1875年)诞生100周年(1905年)而建。博物馆是一座红瓦白墙的平房,坐落在一条鹅卵石铺的街巷里。这里临街的一幢幢古老式样的建筑,使人感到仿佛回到了19世纪安徒生生活的年代。博物馆共有陈列室18间。

  圆塔

  圆塔(Round Tower)坐落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附近。建于1642年克里斯钦四世统治时期。克里斯钦四世(1577年-1648年)为丹麦和挪威之王,喜建建筑,屡建立城市,有“国王建筑师”之称。圆塔高36米,直径15米。它的建立与三一大教堂(基督教中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有关。

  蒂沃利公园

  蒂沃利公园(Tivoli Gardens)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闹市中心,占地20英亩,是丹麦著名的游乐园,有“童话之城”之称。每年4月22日至9月19日对外开放。兴建蒂沃利公园的是一名记者兼出版商乔治·卡斯滕森,他向当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八世进言,表示“若人民耽于玩乐,便不会干涉政治”,于是获准修建这座公园。公园于1843年8月15日起即开始接待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最初公园只是群众集会、跳舞,看表演和听音乐的场所。后来几经改造,才逐渐形成一个老少皆宜的游乐场所。

  大贝尔特海峡大桥

  大贝尔特海峡大桥(Store Baelt Bridge)建在丹麦西兰岛与菲英岛之间18公里宽的大贝尔特海峡上,该桥上的悬索桥长1624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之一。

更多专题
留学专题移民专题考试专题院校专题
更多>>往期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