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地区搜索: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日本韩国爱尔兰瑞士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丹麦瑞典挪威俄罗斯
按分类搜索: 托福 雅思 GRE GMAT SAT SSAT ACT SAT2 AP A-Level O-Level AEIS 华侨联考
提问内容
专家解答
回复时间:2014-08-04 22:09:25
台湾留学生并不如许多大陆报纸所指笑的那样都是一帮拿着大款老爸的美金来读书的(相反近几年倒是大陆的公子小姐一堆堆地跑出来)。拿理工科学生为例,他们中有一部分拿的是当地政府,学校的奖,但比例不大;更多的是拿台湾的奖学金,有学校,政府,企业,协会及个人提供的资助(估计占到1/2强)。当然大陆也有类似的项目,但相对比例根本无法比,而且候选人的选拔上“机关”重重。在台湾,基本上靠学业成绩和选拔考试分数,而大陆则要“微妙“得多。(于是,很明显,公费生和自费生的作息时间和内容是大大不同的。)
早在60, 70年代,这里几乎没有大陆来的学生,台湾每年都有50-60新生来学习。大陆学生是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到来的,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校人数开始超过台湾。其实整个80年代每年大陆来的新生并不比台湾多,但是除了一部分公派学生(不是全部),大多数大陆学生都想尽一切办法留了下来(还有一部分去了如加拿大等其它国家)。而同时台湾学生大多在毕业后返回台湾,于是双方的比例开始倒转,至现在大陆学生(不包括家属)与台湾学生(很少有家属)之比是6:1。即使是近期台海关系严重恶化,绝大多数台湾学生仍抱着“回岛内发展”的信念。深究回国率上的巨大差异,两岸经济,体制,道德,教育和创业环境上的差距是其根本原因。
虽然台湾学生的外语教育要比大陆早,内容也更丰富,他们在日常语言应用上平均水平略高于大陆学生,更易于和当地社会交流,但是比之大陆学生他们却更倾向于回“岛内“发展。就他们列出的理由,大致有这样几条:
1.台湾高层次人才的收入和发达国家差距不是很大(考虑到物价因素)。一般一个刚毕业的硕士工程师的月平均工资在6万新台币左右;如果在电子,电脑,通信行业,平均可达到7万到8万新台币。(注:1圆人民币约等于3.7新台币)而大陆呢?除非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否则即使想拿 3000RMB也不是容易的事。
2.台湾的文化,社会是他们所熟悉的,毕竟西方再好也不是中国人的家园。大陆学生何尝不是呢,所以大批大批在日本,欧洲,甚至美国的留学生涌向加拿大(因为据说那里简直就是半个“中国殖民地”)。
3.台湾对现代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已经走上了一条合理的道路,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和利用也大大优于海峡对岸。另外,台湾政府规定,如果一个企业聘用一个刚获重点专业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则三年内他的薪水的一半将由政府提供,此足可见其良苦用心。其实无论对于台湾学生还是大陆学生,对未来的追求都不仅仅是报酬上的多少,更重要 的是个人事业上的发展空间以及其它各种充分调动积极性的手段。
4.台湾学生的“回报台湾”的信念。由于有不少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和基础学科的)是由台湾岛内出资留学的。曾不止一次听到:“因为台湾出钱供我留学的,所以我应当回去。” 不必多议伟大的党对中国文化,道德的“贡献”了,只要问一句,还会有多少大陆学生会有这样的话说出来,就够让我们脸红。(顺便提一句,比较两岸,本人更倾向于说,台湾的社会更能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道德体系。)
而大陆的情况呢?看看那些国家培养出来的“娇子”们中最“优秀”的人吧。能“留”的都“留”了。(曾有大陆公派博士,签证到期却不愿回国,硬是在餐馆黑了6年,最后还是给捉住送了回去。)说句实话,当你在国内看惯了(当然是看不惯)一群屁也不懂(当然很懂抱大腿)的家伙却把你当个民工一样指挥着你团团转,当你千辛万苦留学深造后怎么会愿意再回头?99年底的一期“神州学人”(具体刊号已记不得了)报道了某某留洋博士(在此也不必点名了)放弃高薪和舒适的环境回国,国家拨款几百万与之主持重点实验室。此事一经传开,令在此生活多年的学者,学生们大跌眼镜。原来此博士数年前曾流窜多所大学,但都干不上多久就被“停薪“了(国外做项目极少中途辞人的),据说原因都是“工作散漫”,“水平太差”。听说三四年前此人又奔到德国和希腊,再后就没有音讯了。没想到居然……
我们没有必要详细比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异同,单从留学生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可以发现海峡两岸其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凭心而论,莘莘学子没有不希望这个差距会尽快缩小的,没有不希望祖国的精华人才不会只是给别人培养的创收机器的,但就目前的景况看,大家好迷茫(从这点上讲,真有些嫉妒台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