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内容

  • 提问人:同学
  • 向提问
  • 提问时间:2009-10-07 20:55:13

听说新加坡是个多种族的国家,那一定有很多风土人情吧?可以简单说下吗?

我还有疑问需要提问?补充提问

专家解答

回复时间:2009-10-07 21:33:30

1. 华族: 
中华文化最能表现在伦理道德观念上,这种观念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继续保存。家祖宗舍的创立,可以维持乡党友爱的互助精神。华人结婚要选黄道吉日,时髦的华裔新娘在婚礼中端出一只小小的瓷制茶杯给她的父母,当公婆从新娘手中接下茶杯的时候,就表示新娘已被接纳到这个家庭。
 
2. 马来族: 
马来文化表现在宗教思想上,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宗教息息相关。回教法律和苏丹制度则维系着他们生活的安分与团结。马来人的婚礼几乎邀请全村人前来参加,来宾们酒足饭饱离去时,手上都握着一个煮熟的蛋,表示多子多孙的意思。
 
3. 印度族: 
印度的文化与他们的宗教思想关系密切,无论文学、艺术、舞蹈,都含有极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人的生活很俭朴,但对于庙宇的建筑则非常讲究,各种的雕塑都精致无比。印度人的婚礼在庙里伴着宗教的圣歌和祷告举行,显得十分肃穆。新娘身上包裹着一件挂满珠宝的丝绸,丈夫则跪在她面前悄悄地在她的脚趾上套一枚戒指。婚礼的高潮是新娘戴上用茉莉花和兰花编成的沉重的花环时,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抛洒花瓣,在芬芳的花香中,完成了隆重的结婚仪式。宗教概况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4.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其中有一些庙宇,已成为国家古迹,如天福官、双林寺和凤山寺等。
佛教有“三宝”——一佛、法(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以引导信徒奉行他们的礼仪。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Mahayana)学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刚乘(Vajrayana)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5.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约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其中在桥南路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于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会,专门负责马里安曼、实里尼维沙伯鲁玛、西凡和维拉米玛达拉曼等兴都庙的行政与管理工作。这些兴都庙都属于基金会的。基金会也主办一些大节日庆祝活动,如大宝森节、蹈火节和九夜祈祷节。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6.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著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年7月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年5月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年6月26日颁布后,就在7月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新加坡共有3O间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会管理20所小学、17所中学、一所大学先修班和一所初级学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也开办安微尼亚山医院、雅西西慈怀病院、5间老人院和一间儿童收容所。

7.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8. 明饰礼仪: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着上有自己的特点。马来人男子头戴一顶叫"宋谷"的无边帽,上身穿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衣服,下身穿长及足踝的纱笼;女子上衣宽大如袍,下穿纱笼。华人妇女多爱穿旗袍。政府部门对其职员的穿着要求较严格,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9. 仪态礼仪: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10. 相见礼仪: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但对男子来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等妇女先伸出手来,再行握手。马来人则是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11. 餐饮礼仪: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饭,有时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馒头。 马来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饮茶是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华人喜欢饮元宝茶,意为财运亨通。
  
12. 喜丧礼仪: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论华人还是马来人都很重视。马来人的婚事要经过求亲,送订婚礼物,订立婚约等程序。新加坡的华人讲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将去世,其子孙必须回家中守在床前。丧礼一般都很隆重。
  
13. 旅游礼仪: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业较为发达,在旅游期间坐公车十分方便,每个车站都标有明显记号。新加坡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点。如东部地区有个"马来市场",主要出售马来服装食品。 新加坡政府极力阻止付小费,即便是对服务员的额外服务付小费,对方也有可能拒收。
  
14. 商务礼仪:
到新加坡从事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开圣诞节及华人的新年。当地工商界人士多讲英语,见面时要交换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会谈中尽可能不要吸烟。 新加坡人不喜欢挥霍浪费,宴请对方不要过于讲排场,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答谢宴会不宜超过主人宴请的水平,以免对方产生其它想法。
  
15. 主要禁忌:
新加坡各族人民的信仰分别为:华人大都信仰佛教或道教;马来人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印度人信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也大都信伊斯兰教;西方人一般信基督教。 新加坡人忌7字,不喜欢乌龟。严禁放烟花鞭炮。

我要补充提问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热门留学标签